第132章 第132章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直接扩大保安公司规模,申请更多持枪证。如果他们有什么动作,就直接消灭掉。不需要保安公司亲自动手,可以从外面雇佣兵,专门针对他们的龙头和话事人。”
红姑有些惊讶,这是父亲在教儿子吗?
这简直是……
不过红姑没有插话,林毅也并不意外,只是点了点头,“要做就做绝,是吗?”
“没错!”林峰说道,“这里不是内地,法律有时候只是一场游戏。现在内地的治安也在改善,但还需要时间。所以我们家每个人都得配保镖。”
“在港岛也是这样,九七之前都会是这个样子。鬼佬没安好心,故意纵容社团发展。”
“既然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,那就得靠震慑。有人不长眼,就用雷霆手段打死,不给他们任何翻身的机会!”
“甚至可以出钱让其他社团去围攻,但我们家的人绝不能出面,这事儿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。”
“我明白了。”林毅点头,“我们先上去换衣服。”
“去吧。”
林毅和红姑上楼回卧室换衣服。红姑问道:“阿毅,关于电影的报纸,我们该怎么做?”
“在家先别想了,明天去公司再说。”林毅回答,“公私要分开。生活里不只有工作,还是想想今天晚上吃什么吧?”
十月,何雨水与何雨柱一家人抵达港岛。这次他们来得比较早,因为林峰和林毅夫妻都在港岛,所以大家提前过来团聚。
何大清身体依然硬朗,他和何雨柱、何落升一直经营私房菜,爷仨每天钻研谭家菜,积累了不少老主顾。
只不过他们冬天要回港岛,让一些客人感到可惜——冬天吃谭家菜才最合适啊!
林峰和林毅带着车队到机场接人,红姑则在家指挥佣人收拾房间。
接到人后,一行人返回安然居。红姑早已在门口等侯。作为儿媳,她深知和婆婆处好关系很重要,好在公婆都是大气的人,她的日子一直过得很舒心。
何雨水刚落车,红姑便迎了上去,亲热地挽住婆婆的手臂,连连嘘寒问暖。
何雨柱走到林峰身旁,说道:“徐慧珍这回挣着钱了,还跟那边搭上了线,打算多跑几趟。”
林峰点头道:“那就好。这事我们不必插手,她若还钱你就收下,不还也不必过问。”
何雨柱应道:“明白。不过你这次在港岛怎么待了这么久?”
林峰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,又道:“说不定往后咱们的重心得放到这边了。”
何雨柱撇了撇嘴,“这事儿听着可不怎么地道。”
林峰笑了起来,“话不能这么说。为国家做贡献的人多了,他们可不会计较这些。再说,咱们也没吃亏。”
“无非是我的退休计划得往后推一推罢了。”
何雨柱想了想,“也是,还是你觉悟高。”
何雨柱一直是个市井小民,即便有了钱,变化也不大,仍是从前那副模样。
众人回房收拾行李,林峰与何雨水也回到自己房间。行李早已由佣人送上来了,何雨水打开行李箱整理衣物。
“以后大部分时间都住这边?”她一边收拾一边问。
“恩,这边要成立三个集团,暂时都会在这边生活。这次你就直接留下吧。”林峰说道。
何雨水想了想,点头说:“好。只是这么多年从来没跟大哥他们家分开过,如今每年要分开几个月,会不会不习惯?”
林峰笑了,“早晚会习惯的。毕竟现在和以前不同了,但也不用分开那么久,咱们可以每月回去一趟,坐飞机很快的。”
“可不是嘛!”何雨水一愣,随即恍然——如今坐飞机已是常事,自己竟没想到,来回不过几个钟头。
此刻的人们尚未察觉,世界正悄然变小。“对了,儿子什么时候要孩子啊?”何雨水终究是母亲,盼着早点抱上孙子。
林峰道:“林毅还太年轻,不过儿媳妇年纪倒是偏大了些。这事让他们自己决定吧。”
“依我看,最好再等几年,等林毅更成熟些。不然他自己还是个孩子呢。”
何雨水乐了,“他都多大了?”
在他们这一代,结婚普遍很早,生孩子也早。像林峰这样婚后等几年的并不多,除非身体有问题。
“时代不同了。”林峰说道,“这事不急。”
林峰心里其实也有些隐忧——后世的红姑并没有孩子。不过他观察过,红姑身体很健康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
只是他不曾把过脉。至今家里也没人知道他有中医国手的本事,这件事林峰一直藏着,只是悄悄关注着家人的健康。
全家团聚,自然要热闹一番。何雨柱带着何落升下厨,红姑拉着徐静平、何落晴、林乐聊天。
林峰与何雨水陪着何大清喝茶。何大清喝了口茶,开口道:“过几天陪我去趟娄家。”
“您要去拜访娄夫人?”林峰问道。
“对。”何大清点了点头,“往后每年都得去一趟。毕竟是学了谭家手艺的。”
“成!”林峰并不反对。娄晓娥如今大多时间在内地,港式酒楼分店已有十几家,发展虽不算快,但很稳健,一直保持盈利。
口碑的积累非常重要,但因为需要培养厨师和店长,扩张速度相对缓慢,不象蜀香园那样快。
周嘉华前来拜访,顺便向林峰汇报近期工作:“老板,杂志和报纸的收购已经完成,目前正在集成,只是办公地点比较分散。”
林峰并不在意:“等新大楼盖好就有地方了,现在看来地方确实不够用。”
“移动写字楼只能满足传媒集团的须求。等大楼完工,把原来亚视的大楼拆了再建一栋,给粮食和医疗集团做办公楼。”
“是。”周嘉华接着汇报了地皮收购和人员安排,又提到粮食集团的问题:“目前国际四大粮商有三家在美利坚,一家在法兰西,我们要和他们竞争并不容易。”
“没关系,我们先从大豆入手,尤其是美利坚西海岸,就在加州开始,大量收购土地种植大豆。机械化农场的成本和效率都不错。”
“另外我会联系内地,大批量收购粮食,具体数量还需计算,既要确保内地的粮食安全,也要把剩馀的部分收过来。”
“这样,我们就不怕和他们打价格战了。”
林峰之所以要成立粮食集团,正是因为有国家作为后盾。通过他的收购,一方面可以稳定国内粮价,另一方面也能确保手中有足够的粮食储备。
有了这样的底气,即便是面对国际四大粮商,林峰也毫不畏惧。他将以大豆为主要经营方向。
大豆用途广泛,除了榨油,还能加工成豆浆等豆制品。林峰主要用大豆榨油,剩馀的豆粕蛋白质含量仍很高,可用来喂养牲畜,再添加其他配料制成营养饲料。
这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作物。
我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,这关系到民生问题。尽管国内不断改良品种、提高亩产,但随着经济发展,耕地面积仍然有限。
国家为此划定了农业用地红线,保障粮食安全。粮食是战略物资,未来国家还将储备足够全国人民食用三年的粮食,东北更是重要的粮食基地。
林峰现在要做的,就是确保大豆供应充足。
尽管世界变了,本质却没变。从美利坚进口大豆容易被卡脖子,不如提前布局——直接购买土地。
美利坚地价便宜,林峰自产自销,又有稳定的销售渠道,不必担心经济波动。内地有足够的市场消化他生产的所有食用油,不存在滞销风险。这一点,永远可以相信我国的食用油消费能力。
周嘉华听完林峰的安排后,表示担忧:“最麻烦的可能还是美利坚本土那三大集团,他们恐怕会想办法阻挠我们。”
林峰不以为意:“放心,他们不可能把所有农场主都签下来,真要那样做,他们自己的粮食也卖不出去。”他清楚美利坚幅员潦阔,尽管不少土地不适合耕种,但总体种植面积仍十分可观。此时正是1987年10月,经济危机暗流涌动,林峰预测到着名的“黑色星期一”即将来临。他虽无法直接在金融领域大举获利,却可趁此机会低价收购那些破产农场主的土地。
“经济很快会出问题,到时候不少农场主会撑不下去。”林峰说道。周嘉华没完全明白,但林峰并未多解释。他虽不能大规模投机,但在伦敦和港岛市场动些手脚还是可行的——不用多,一点点资金即可。
林峰心里盘算:在港岛操作风险不大,对伦敦出手也没什么后顾之忧,尤其英伦那些人一向不友好,趁机回敬一番也无妨。
他随即指示周嘉华:“尽快行动,机会稍纵即逝。尽量多收一些土地,资金方面我会调度,很快就有大笔款项回来。”
“明白。”周嘉华虽未得到详细解释,但也知道收购破产农场的时机即将到来——那些农场主多半是在股市中亏损惨重的人。
林峰送走周嘉华后,立即联系摩根银行港岛分行的客户经理,提出由银行出人、他出策略的合作方案。对方十分积极,毕竟林峰此前将资金换成日元后获利颇丰,日币升值让他资产翻倍。
林峰亲自前往摩根银行,分行经理亲自接待。林峰询问汇率后,指示先将两千万英镑兑出,其馀全部换成美元,并提出做空英股的计划。经理察觉关键,欲言又止。
林峰摆手打断:“我不会进美股,但17号会出事,一定跌。”他接着说:“你们信不信、怎么操作我不管。在伦敦这边,我用两千万英镑做空,你们能给我多少杠杆?盈利怎么转出来,这些你们都得处理好。”
“没问题,我立刻向总部汇报。”经理一口答应。他对林峰的判断极为信服,这位客户从未失手。
摩根总部接到消息后,紧急召开高层会议,秘密研究林峰提供的信息。他们虽预感到股市过热,但林峰竟精准指出17号,这超出他们的预料。林峰不仅自己动手,还通过摩根操作,等于把意图明摆出来——若摩根相信他,大可在华尔街如法炮制。这无疑是极度自信的表现。
林峰的操作次数不多,上一轮交易让他获利丰厚,随后他直接将资金兑换成日元,此时又换回美元,显然是在利用汇率波动套利。
这一进一出,让林峰的资产直接翻倍。眼下日元升值已见顶,他选择主动退出,并且这次不去美国,转而前往英国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