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第124章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毕竟有钱人未必常看电影,观众主体仍是广大普通民众。正因为电影票价接地气,他们才愿意将其作为日常娱乐。
像港岛那些高档消费场所,哪里是他们能常去的地方?
其实很好分辨,而港岛的娱乐也是分层的,找准定位的同时,又多元化上映,观影人数自然就上去了。
相应的其他消费也会增加,林峰给出建议后,红姑便照着执行了。
于是可以看到一种现象,经过两个月的沉寂,电影院迎来了大批观众,而且因为影院增多,以前没有电影院的地方,人们不用再走远路去看电影。
所有电影院都爆满!
花很少的钱,就能享受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,对观众来说很划算,尤其是年轻男女,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,电影院是他们约会的好去处。
就算是艺术片,也有固定的观众群,这些人比较文艺,懂不懂先不说,至少他们有这个意愿,而小厅座位不多,只有几十个。
虽然观影人数有限,但上座率看起来也不错。
相关的六家电影公司都做了调查,发现所有电影院的上座率都很高,这让他们十分高兴。当然,这不能和过去的戏院模式相比,毕竟最大的厅也只能坐三百人。
但六部电影同时上映,比过去上映的片子更多,只是被分流了。
对林氏院线来说其实是好事,毕竟银幕多了、座位多了,同时上映的电影多了,根据上座率有了更大的调整空间。
针对市场反响最好的电影,可以调整放映厅和排片率,延长放映期,总之怎么都能赚钱。
分成方面也要看电影质量和演员阵容,但总体平均保持在百分之五十。同一时期上映的电影总共能拿到百分之五十的票房,这是非常可观的数字。
“发哥,我真的不拍电影了!”红姑略带歉意地说。
两人之前合作过,发哥这次来也是想试试,看红姑是否还愿意演电影。
“抱歉,我就是来问问,不过看来嫁入豪门之后,确实不太合适了!”发哥抱歉地说。
红姑摇摇头,“我嫁的可不是什么豪门,你对我丈夫的家庭不了解,早几年之前,他们一家还算是工人家庭呢!”
“和港岛那些豪门不是一回事!”
发哥有些愣住,“这么大的手笔还不是豪门?”
“豪门只是个说法,他们并不把自己当豪门,也不是突然暴富,他们一直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,改变的东西不多。”红姑说,“甚至他们都是自己做饭吃的,全家人一起动手!”
“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,没有什么比家人更重要。”
“而且是我自己不喜欢娱乐圈,不是他们不让我做,之前我公公还问过我结婚以后想做什么。”
发哥点点头,他知道红姑不太喜欢娱乐圈,“可惜了你的天赋!”
“你的表演很有灵性,是天生的演员,偏偏你又不喜欢。”发哥很惋惜。
红姑笑了笑,“当初也是为了生活,现在衣食无忧了,我干嘛还要去拍戏?”
“也对!”发哥一笑,“行了,我走了,酒席我一定准时到!”
送走发哥后,红姑感到几分倦意。连日来,不少从前合作过的演员和导演都来拜访,想邀她复出拍戏。
红姑疲于应对各类来意。林毅从身后轻轻拥住她,“你看起来很累。”
“若是真心来看我倒也无妨。”红姑轻叹。
“那便闭门谢客好了,”林毅不以为意,“当然,真朋友还是可以见的。”
“你真的不再拍戏了?”
“你希望我拍吗?”红姑反问。
“不是非要你拍,只是遇到好剧本不妨试试。你若真不喜欢,不拍便是。”林毅体贴的话语令红姑感动——丈夫既顾及她对演艺的不舍,又维护着林家的声名。
在港岛沃尓沃眼中,女明星终究不过是戏子。豪门子弟追逐女星者众,明媒正娶的却寥寥无几。即便有富商迎娶,也多是年岁悬殊。
红姑颔首:“好,若真有人带着好剧本上门,试试也未尝不可。”
“不过还是尽量少拍,我确实不太喜欢。”
林毅点头,又温柔道:“我倒盼着你留下几部经典,将你的美丽永远留存。”
听着丈夫的蜜语,红姑心中暖意融融,两人愈加亲密。
??
婚宴日期既定,林峰将诸事安排妥当,便带着家人与韩春明一同飞抵港岛。
此行带上韩春明,是为让他熟悉港岛情况,日后或许会委他以事务,尤其要将周嘉华引荐给他。
机场有车队接机,一行人直达半山“安然居”。此处虽为林峰所有,他却未以“林府”为名,而是取名“安然居”,作为林、何两家冬日避寒之所。
林峰无意另购别墅,但望此处成为两家人共聚之地。即便将来老一辈离去,后世子孙亦可同来度冬。
林峰未在港岛大力发展产业,仅作简单布置。安然居与未来的博物馆是内核——安然居寄望子孙和睦,博物馆则积淀家族底蕴。
其馀投资、保安、进出口公司皆为内地企业服务,院线则算作彩礼,归属林毅与红姑,不属林峰名下。
抵达安然居,众人各自回房安顿行李。此时管家忽来通报:“先生,有客来访。”
林峰微怔:“什么人?”
刚下飞机便有人上门,说明对方掌握了他的行踪,此事可大可小。
“这是他的名片。”管家递上一张名片,林峰瞥见“银都机构”字样,顿时明了对方何以知晓他的行程。
“请进来吧,”林峰接过名片,“带去茶室。”
“是。”
林峰拿着名片,与何雨水交代一声,便起身往茶室去。他烧上水,取出茶叶,点燃一支烟静静等侯。
银都机构的经理廖一远从内地前来,在管家引领下步入茶室。
林峰起身相迎,“廖先生!”
“哈哈,林峰同志,咱们是同志嘛!”廖一远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。
“请坐。”林峰笑着斟茶,“您这次是为电影放映的事而来?”
“不全是。”廖一远摇头,“放映审核按规章办,我们不会要求特殊照顾。”
“你的发展思路很正确。现在港岛电影业虽然影响力扩大,但秩序混乱,长此以往必将衰退。”
“只有创建健康生态,未来才能发挥更大作用。”
林峰颔首,“看来领导们目光长远,没有局限于短期宣传。”
廖一远意味深长地笑了:“谁说我们不注重眼前呢?”
“您的意思是?”林峰若有所悟。
“都说你是天才,果然名不虚传。”廖一远正色道,“现在我们在港岛的舆论引导手段有限,而你的出现带来了新思路——电视台。”
林峰心领神会,这指的正是即将改名的亚洲电视台。
林峰需要暂留港岛,林毅与红姑夫妇也留下协助院线运营。周嘉华负责收购谈判,主要股份集中在澳洲财团手中。
林峰要求全资收购并退市。此时亚视经营困难,却意外出现竞争者——邱氏集团的邱德根也在寻求收购。
面对抬高的价格,林峰指示周嘉华同步与所有股东洽谈。周嘉华迅速行动,分头接洽小股东的同时,亲自与澳洲财团协商。
对方开价一亿五千万,周嘉华爽快应允,这份阔绰让澳洲财团大为震惊。
亚视的市值本就不高,这个价格显然偏贵了,但对方一口价也不还,他们想反悔也来不及了。
于是双方直接完成了交易,其他股东方面也一样,平均溢价约百分之三十。毕竟亚视一直不盈利,前景不明,这个溢价已经相当高了。
但林峰资金雄厚,很快便联系了之前在内地负责修建职工住宅的设计公司。双方一直保持合作,林峰有不少职工小区建设项目,合作非常顺畅。设计公司也清楚林峰的实力,报价自然不会虚高。
……
“设计不用太复杂,四四方方就可以。我刚收购了一家电视台,打算把主要部门和室内拍摄安排在这里。”这次林峰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设计要求。
林氏投资公司人数不过十几人,林氏进出口贸易公司基本是个空壳,原本是为了掩护林峰采购设备。现在这个用途几乎不再需要,只是偶尔采购些稀有金属,工作量很少,林峰打算将其注销,交由周嘉华处理,未来也可以找其他公司替代。
林氏安保公司也会设在这里,一方面负责大厦的安保,另一方面作为办公地点。不过安保训练主要在郊区的训练场进行,枪械管理非常严格。
林氏院线公司同样会入驻,但所占场地不大,因为院线的主要工作在各家影院,这里仅安排文职人员。
大部分空间将留给电视台使用。
目前亚视使用的场地并不大,将来可以推倒重建,但暂时没必要。办公可以分两处进行,毕竟未来还要增加人手。
“另外在旁边建一个车库,地下两层,地上六层,尽量多规划停车位,地势要略高一些。”林峰之前购买的这栋建筑占地面积不小,只建一栋写字楼的话,还有很多剩馀空间。
他并不打算再建其他建筑,但停车问题是未来的重点,必须提前规划。更何况他自己就生产汽车,可以先调一批到港岛来。如今儿子的婚事已结束,之前使用的车辆可以分配出去,工厂也已全线开工。
“l”年产量达三十万辆,“l”为五十万辆,而“山”的年产量更是达到一百万辆。
设计之初,林峰就考虑了右舵。他的车并不是全部内销,两款轿车高低搭配,外观设计超前,光是车漆就足够吸引人——这是最大的卖点。至于车载电子设备,当时的人还不太了解。
“山”这款车也适合港岛的个体经营者。港岛家庭人口多,内地开始实行计划生育,但港岛没有这个政策。家庭成员多,个体经营也需要进货,如果雇车或让供应商送货,成本较高,而自己进货就便宜很多。一辆皮实耐用的微面,既适合港岛的道路,也符合这类家庭的须求。
林峰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市场机遇,韩春明暂时没有返回内地,而是带领着从内地过来的团队,四处物色合适的场地,准备打造4s店。
港岛的楼市虽然正在回暖,但与未来相比仍有差距。抱着“买到即赚到”的想法,林峰指示团队直接购置土地,或新建或重建店铺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